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聚焦 >  >> 
名师支招!如何应对“开学综合征”_每日消息
来源: 常州日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2-14 15:39:19

新学期伊始,阔别校园已久,回归线下教学,不少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,导致出现“开学综合征”。记者从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获悉,2月以来,中心接到了多个咨询电话,包括沉迷游戏、厌学、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等各类情况。如何快速调整状态,拥抱新学期、面对新挑战?记者邀请三位名师支招。

□尤佳


(资料图)

高一学生小A: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突然爱上了游戏

自律、成绩好,虽然身在离异家庭,但却很懂事,平时和妈妈很贴心。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家长口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从去年起,因为沉迷游戏,产生了休学的想法。

2月6日,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接到了一名妈妈的求助电话。市民陈女士表示,开学第一天,儿子小A就不肯去学校报到。早上与他“软磨硬泡”了一番,才答应去学校。“当天下午,儿子打电话给我,要求五点十分就去接他回家,表示自己在学校一秒钟都待不下去。”无奈之下,陈女士只能去把孩子接了回来。回到家的儿子,上午睡觉,中午起床吃饭,之后就始终拿着平板玩游戏,问他什么都不回答,只要求帮他办理休学。

事实上,这不是小A第一次产生厌学的情况。初一下学期,因为身体不适,他在家休息了几天,之后就提出了不读书的要求。在妈妈的强硬要求下,小A被迫回到了学校。妈妈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,没想到到了高中却“卷土重来”。“这个寒假,除了吃饭,他一直在打游戏,我多次阻止都无效,就差打起来了。”陈女士表示,刚进高中时,孩子的成绩还算不错,可以排到年级前200名,期中考试更是冲进了前100名。“没想到经历疫情休息在家的这个超长寒假,一下子把孩子的游戏瘾又‘勾’了出来。”如今的陈女士十分焦虑和迷茫,硬逼着孩子去学校,怕他心理出问题;让他休息在家打游戏,又怕整个人都荒废了。

常州市第二中学心理老师郭昭君支招:案例表面上看是孩子“爱上游戏”,而归根结底,是为了“获取”和“逃避”——获取认同感、成就感、归属感、掌控感……逃避学习压力、人际矛盾、家庭冲突。

家长要做到“疏”“堵”双管齐下。“疏”是以理解孩子、帮助孩子为导向与孩子进行沟通:沉迷游戏是不是因为从中获得了什么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?有别的方法能够代替游戏来满足自己。“堵”则是以身作则,通过控制好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,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;同时亲子双方协商制定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。

老师可以引导学生,指导家长。通过班会、心理健康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,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。对待深陷网络的孩子,老师可以多鼓励、多表扬、多给予表现的机会,让孩子发现现实生活的收获和乐趣,将重心慢慢拉回到现实中。

学生要相信自己,相信他人。主动寻找更多的方法,如运动、兴趣爱好、人际沟通等去满足自己的需要,并制定合理的“小步子”目标且真正去践行,用现实中的实际行动来填补内心的坑洞,实现自我成长。试着接受别人的帮助,给他们一个机会,一起共同面对问题,携手共渡难关。

高三学生小B:疫情后的返校,充满焦虑恐惧

经过年前的居家学习和一个月的寒假,长时间的自主学习让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。学生小B今年高三,开学以来,他在学习、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,焦虑、恐惧,经常担心自己考不好、竞争不过同学。“看到试卷,想到的不是题目要怎么做,而是考砸了怎么办?越想越慌乱,根本无法顺利考试。”小B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,试着自己调整状态。

在第二天的考试中,只要无法集中注意力,他就咬手指,企图用身体的疼痛来让自己集中精神全力思考解决问题。虽然这种方法确实有些用处,但也不是长久之计。小B把自己的问题与母亲沟通,寻求她的帮助,想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辅导。

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站主持人、市教科院附属初中党总支书记袁鹏飞支招:疫情寒假后返校,孩子确实容易出现不适应高压、高强度学习的情况,但是一般度过两周适应期,情况就会有所好转,所以学生和家长不必过分担心。

对于孩子自己用“咬手指”来解决问题的办法,父母首先要表示肯定,看到孩子的成长——看到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,是具有内在动力的,要进一步激发他的动力,获得信心和力量。其次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其他办法来解决问题,比如利用文字进行自我提醒,多用正面、肯定术语,加强正面的心理暗示。最后可以试着陪伴孩子分析学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,试着面对最糟糕的情况,同时告诉孩子,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,不会因为成绩的好坏而变化,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足够的爱和支持,才会有十足的安全感。同时面对孩子要求进行心理辅导的意愿,也可以适当满足,等成绩出来,再根据情况,与任课老师作进一步的交流,让孩子吃颗“定心丸”。

初中女生小C:总觉得有人在非议自己

“她好笨。”“她总是奇奇怪怪的。”初中女生小C最近总感觉有人在背后议论她,导致她特别难过,甚至崩溃大哭。家长了解后,怀疑女儿受到校园霸凌,向学校、专家了解,经过老师的细心排查,发现结果根本没有女儿说的情况。

据了解,小C一直是个内向的女孩,话不多、表现也不活跃,因此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中。不过,在学业上,小C却十分优秀,曾经获得年级前十的好成绩。因此,父母也没有太把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放在心上。

最近一阵子,每天早上,小C总是磨磨蹭蹭,不肯去学校。一天中午,她特意从学校打电话回家,说不想上学了,宁可在家自学。妈妈对此非常生气,又感到担心和无助。

常州市第五中学心理教师邹娇囡支招:能够看出小C平时对自己要求较高,在意他人评价,又要保持原有的好成绩,压力很大。总是误会别人在议论她,可能是小C内心的一些负面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,产生了这种错觉,也可能是有听过类似但实际和她无关的言论,产生了误会。由于性格内向没有及时求证,从而带来了一系列更糟糕的想法和情绪感受。

建议父母包容她目前的不佳状态,接纳她的负性情绪和逃避的应对方式,考虑到可能确实不存在议论她的情况,且不良情绪持续时间比较长,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,及时进行干预。等情绪逐渐稳定后,鼓励她多表达自己的想法,尝试参与集体活动,多和周围的同学沟通交流,并多肯定她积极的方面,帮她树立自信心。

青少年如果遇到一些烦心事,可以把父母当作过来人探讨一些可行的处理方式。在沟通不良想动怒时,可以深呼吸,离开一会儿或者用冷水洗把脸,冷静以后再处理。与父母交流相处中,尽量不要让不良情绪过夜,尝试带着爱交流,听完父母的想法后,也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,尽量找到能达成一致的意见。

标签: 如何应对

X 关闭

企业动态 查看更多

X 关闭